來源:網(wǎng)絡(luò)整理 2024-08-11 16:50:25
我一直對三毛懷有一份獨特的情感,大抵是心下羨慕有人可以活得如此酒脫不羈,愛她對待生活的態(tài)度,一直尋求自然與單純,從臺北到德國,從撒哈拉到美利堅,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個傳奇。對于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鐘愛的,如果一定要選擇,那還是會選擇撒哈拉里的三毛。如一朵艷紅在沙漠里綻放,沙漠的熱度和躁礪讓她顯得那么飽滿、奔突,她滿頭的黑發(fā)和遮擋于后的眼神,有著生命最亮眼的光芒。這段故事記敘著她與荷西的幸福,記錄著瑣碎的煩惱、憂愁、快樂。同時也帶給我從未體驗過的沙漠風(fēng)情。
三毛說她第一次見著撒哈拉,像見到久違的故鄉(xiāng)。那時她已在異國多年,也心存了各種風(fēng)情。20世紀(jì)70年代的撒哈拉,并不像照片看上去的那么美。實際上,那里黃沙滾滾、物資奇缺、落后骯臟、封建閉塞,生活條件非常惡劣。但即便如此,三毛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留下來,和荷西一起慢慢經(jīng)營他們的小家。這一方面是源于三毛對沙漠執(zhí)著的熱愛,另一方面是因為她被當(dāng)?shù)厝藗儤番F(xiàn)、開朗的個性所感染、吸引。
有了人的地方,就有了說不出的生氣和趣味。生命,在這樣荒僻落后而貧苦的地方,一樣欣欣向榮地滋長著。它,并不是掙扎著生存,對于沙漠的居民而言,他們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。我看著那些上升的煙火,覺得他們安詳?shù)媒鮾?yōu)雅起來。這是三毛初到撒哈拉時的感受,無論生活條件多么艱辛,總會有人甘之若飴,這也給三毛接下來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鼓舞。
在《撒哈拉的故事》一書中,透過字里行間,我們能看到那個自由不羈、熱愛生活、不為艱辛所困的三毛。在書中《沙漠中的飯店》一文中,三毛描述了西班牙丈夫荷西吃中國菜的趣事,兩人雖然有中西飲食文化差異,但是這并沒有成為他們生活的障礙,相反,他們在打鬧逗趣中找到了生活的樂趣,讓無聊單調(diào)的日子變得豐富多彩起來。
《結(jié)婚記》一文則將三毛直率、瀟灑、特立獨行的個性表露無遺。結(jié)婚當(dāng)天,荷西送給三毛一個駱駝的頭骨,三毛非但不生氣,反而很開心;結(jié)婚是大事,三毛隨便套上一件舊日的藍(lán)布長裙,在帽子邊插上香菜,套上涼鞋,就和荷西冒著風(fēng)沙,步行到法院去舉辦結(jié)婚儀式了。
在《白手起家》中,三毛把從垃圾堆撿回來的汽車外胎清洗干凈,鋪上褥子,做成坐墊;她使用當(dāng)?shù)匾环N褐色的染劑,把書架油成深木色;在深色的大水瓶里插上怒放的野地荊棘;在撿來的汽水瓶上畫上印地安風(fēng)格的圖案和色彩?就這樣,三毛把四面透風(fēng)、粗陋不堪的房子布置得整潔、明麗,充滿藝術(shù)氣息,被外國記者稱贊為“最美麗的沙漠家庭"。
當(dāng)一個人真的熱愛生活時,再貧窮再乏味的生活也能過得有聲有色、富有詩意,三毛便是這樣一個人。她有一顆向善向美、玲瓏剔透之心,可以隨時在凡塵俗世里自由進(jìn)出。當(dāng)她詩意的種子散落在平淡的日子里,就能讓時光開出明艷的花兒來。
我想曾經(jīng)甚至是現(xiàn)在,有很多人因為《撒哈拉的故事》,而愛上沙漠,開始對流浪產(chǎn)生憧憬。從她的小說中,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遙遠(yuǎn)而又新奇的世界,我們可以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樣,可是在現(xiàn)實中我們不曾想象過一個現(xiàn)代人在荒涼的沙漠里會是什么樣的生活。一定不是像她所寫的那樣浪漫,一定有許多艱辛和阻礙,而她居然憑著一時的沖動就拎著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,所以從中我們還可以讀到三毛對于沙漠的渴望是內(nèi)心洋溢而出的一種對生活超逸不俗的態(tài)度,她的浪漫奇想總是可以為枯燥艱辛的沙漠生活制造無限情趣,就連痛苦也好似扎著蝴蝶結(jié)的。而生活本就是一半煙火,一半詩意,既要做該做的事,也要做喜歡的事,既要有柴米油鹽,也要有詩和遠(yuǎn)方。
最新中考資訊、中考政策、考前準(zhǔn)備、中考預(yù)測、錄取分?jǐn)?shù)線等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(shè)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